《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课程思政示范课
一、课程简介及育人目标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浙江大学第一时间回应国家全球治理战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兼具的新型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该课程为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国精班”)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注重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强调国际胜任力与思政素质有效融合。
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全球重大议题、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实践三大知识模块16个知识群,形成“三层次九要素”思政融入,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涉外人才。
二、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课程负责人:李媛,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秘书处主任。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浙江省一流课程负责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丛书》总主编、《多语种系列教材德语 c1-c5》教材总主编。德国洪堡学者、浙江省151人才。主持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获国家级精品教材、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优秀教材、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等。
团队主要成员:李佳,浙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秘书处执行主任。主持省级教改项目、省级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等。
三、课程思政实现方式
(一)以问题为导向
针对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三重三轻”现状,即:重国际视野,轻家国情怀;重个人发展,轻全球关切;重知识能力,轻人格养成;
(二)围绕三大思政目标
(1)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使命、中国担当、中国视角、中国方案(2)既能深刻植根中国意识,亦能形成全球视野和全人类关切;(3)形成健全人格: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公平正义、奉献精神、国际素养。
(三)采用“四讲四行”思政融入途径
小组报告
生问生答
课堂讨论
学生sdgs策划案获得首届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最佳提案奖
李媛老师授课
李佳老师授课
对话国际组织前辈
志愿服务、实践学习
四、学生感言
1.《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是一门让人受益匪浅的课程。我了解到了复杂多样的国际政治、难以阻挡的全球化进程、地缘政治与非政府组织、多边主义等等国际事务与知识。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各项国际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对于国际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深入地探索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2.《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课程内容有深度但不枯燥,每个概念都结合了生动的讲解,课程安排具有条理性,小组展示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课程内容有趣。同时,课程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出发,阐述中国在国际上发出的声音、做出的行动,坚定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的自信和自豪感,激发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担当民族大任的志向,使我们更理性面对国际事务。
五、课程初步建设成效
(1)通过建设,课程在育人上实现了“优 优”的效果。
(2)课程被认定为浙江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评价优秀。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浙江大学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特等奖。
学生评价:学生主动分享课程收获,认为课程在帮助自身获得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在人格上收获颇丰,比如进一步审视了“初心”,树立了人生目标和使命意识,增加了家国情怀和全球及全局关切;洞悉国际事务背后的国际政治和中国方案的意义。
专家评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王逸舟教授、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司长王之佳博士等,评价该课程将思政融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服务于国家全球治理战略的必要举措。课程在此领域先行先试,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和示范性,值得同行借鉴学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