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堂革命”、为什么要“课堂革命”?
作为我国师范大学“课堂革命”的排头兵之一,陕西师范大学不仅向全国输送大量具有课改精神和理念的毕业生,还通过对基础教育的引领推动陕西甚至全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和教育发展。伴随着基层教育工作者不同层面学习和解读“课堂革命”,陕西师范大学部分“课堂革命”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也积极参与到这个话题的探讨中。 日前,小编同事组织一次10人微型沙龙,围绕什么是“课堂革命”、为什么要“课堂革命”、怎样“课堂革命”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创建教育多元效能场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主编
既然“课堂革命”势在必行,而且成为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命题。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课堂革命”,为什么要“课堂革命”,怎样“课堂革命”。
“课堂革命”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在教育价值上,追求“课堂”从知识场拓展成生活场、生命场;学生团队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成长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空间;学习场域从有限场突破到无限场、虚拟场;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提升到人格素养、精神信仰。
这是一条漫长、艰难的路。十多年来,虽然基层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层面的自主探索已成燎原之势,但距离全社会认同并参与“课堂革命”还有很大距离。因此,作为引领和示范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作出榜样。
拓展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冯加渔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
“课堂革命”的号召,正当其时、意义重大,既呼应了当前国际教育改革趋势,也是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引领。课堂既指静态的课堂(教室),也指动态的课堂(教学)。事实上,课堂(教室)是学生除家庭之外置身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学以成人的主要途径。
掀起“课堂革命”需要教师重构对课堂的理解。一方面,教师要超越对课堂(教室)的物理学理解——把课堂(教室)视为学生置身其中的物理空间,而应意识到课堂(教室)是教育学概念,是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生命场域。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室)是立体的、灵动的、超时空的,必须突破围墙和固定桌椅的束缚。另一方面,教师要革新对课堂教学的传统理解——将课堂教学窄化为书本知识授受的单向活动,而应意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乃至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学目标不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已知,而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进而启发学生探究未知。简言之,课堂教学是创生精彩生成、分享个人智慧、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必须摒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旧思路,最终走向学生本位的教学。
变“独角戏”为直播互动
李贵安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传统课堂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无法克服的瓶颈,对传统课堂的简单改良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必须通过一场深刻的“课堂革命”整体推进教育革命、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
课堂革命的实质是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将传统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师教为中心、学生静听”转变成为“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协助”的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在学校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让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堂。
传统课堂就像一场独角戏:学生是台下的观众,教师是台上的演员。台上台下心境两重天。掀起“课堂革命”的风暴,要让独角戏转变成为直播现场。学生成为舞台展演的主人,教师成为总导演兼节目主持人;课堂是学生合作、讨论、展示、质疑的重要场所,教师负责课堂环节的承启调控、精彩点评、精讲释疑。“课堂革命”最关键、最直接、最基层的导演是教师。教师首先要行动起来,革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角色,主动迎接挑战,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偶像;要努力成为综合素质全面、个性特色鲜明的一代名师。
改革要在继承中创新
刘全国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课堂革命”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呼唤。只有把“课堂革命”置于纵向裂变和横向联动的教育国际化语境中,才能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同时,“课堂革命”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短板的有效补偿。中国传统教育既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也面临着社会化与国际化的严肃命题,变革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时空关系需要革命般的勇气和魄力。“课堂革命”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后一个政治大国和文化大国的教育诉求,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历史呼唤。
首先,回归生活是“课堂革命”的重要旨趣。“课堂革命”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深度融入现实生活,最大限度服务于现实生活。其次,“课堂革命”要充分唤醒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是“课堂革命”的内驱力,没有教师的教学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课堂革命”所要追求的不仅是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破解,而且是对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等当代教育理念的课堂践行。教师创新无疑是使课堂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再次,“课堂革命”应该搭乘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将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和现实途径。
系统、科学地推进变革
衣新发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学心理与创造性研究室主任
“课堂革命”是从课堂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战斗号角,也意味着我们要抛弃那些因循守旧、目中无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我们曾经调查了767名初中生和2604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连年加重,而创造性人格发展水平却逐年下降。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儿童、青少年课业负担的逐年加重,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冒险精神、对知识和探索的好奇心、想象力水平和敢于应对挑战的态度却逐年降低。如果不变革课堂,这种状况难以改变。那些在畸形的考试评价制度下崛起的“名校”正在加剧孩子们这种发展趋势,已经绑架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与发展人的教育渐行渐远。
我认为,“课堂革命”应该在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加大基于实证的教育基础科学研究力度,以实证研究引领课堂变革。以往无论何种教育变革成效的判断,大都是思辨、经验总结或个案报道,各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也经常像过山车一样,各领风骚三五年、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进化。任何变革尝试都应该建立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评估指标、评估工具和评估体系,最起码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有前测和后测,要在证据的基础上讨论不同模式的优劣,且这种评估不能只依据考试成绩。这也是课堂革命的科学基础。
其次,要重视“课堂革命”的系统性。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专业能力、家庭作业、考试评价、校园文化与制度以及教育行政机构的各种督导和检查,都对课堂变革的进程与效果产生影响,“革命的系统需要系统的革命”。当前已经是聚合科技时代,如人工智能知识和编程知识正大规模地更新基础教育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仍然固化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必然会落后于时代。系统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将极大地影响课堂变革的走向。
再次,中国的“课堂革命”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经验。2015年,美国心理学会出版了《基础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最重要的20项心理学原理》,涵盖了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五大方面:一是学生是怎样思考与学习的;二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为什么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四是如何实现课堂的最优管理;五是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我相信其成果能对推进“课堂革命”有所助益。
改变学习与生活方式
龙宝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当代课改正在走一条“新高考驱动新课改,新课改构筑新课堂”的路子,“课堂革命”的提出正是实现这一课改新思路的一把利器。当代“课堂革命”的实质是要实现“四重革命”:目标革命、动力革命、方式革命与行为革命。
在目标革命上,课堂要实现从“知识核心”向“学生素养核心”的转变,将教学关注点真正转移到“立德树人、全人发展”的科学目标上;在动力革命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力弱化问题,甚至要放在置于高于“教法优化”的位置上,切实突破单纯的知识学业负担对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抑制,善于用活知识教学催发学生源自心灵与精神的学习自能量;在方式革命上,要突破知识传授式教学的枷锁,真正落实“3p”教学,即基于问题的教学、参与型教学与基于项目的主题教学,凸显知识获得“过程”的魅力与价值,构建过程为本的新教学;在行为革命上,要强调课堂的“生活”属性,将课改视为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的转变,高度重视学生课堂生活的质量、状态,将课改种子嵌入课堂生活的细胞与基因中,力促全面、深刻、立体的“课堂革命”发生。
实现四个“乾坤大挪移”
王占伟《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为什么要“课堂革命”?因为当前一些地区的课堂严重偏离了“道”,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背离了时代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属性。教与学、教与育、管与理、师与生都是一对阴阳。阴阳失调就违反规律,就会出问题。在我看来,“课堂革命”意味着四个“乾坤大挪移”。
一是教与学的乾坤大挪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之所以饱受诟病,就是因为违背了教为学服务的基本常识,甚至走向了这个常识的反面。所以,要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
二是师生关系乾坤大挪移。教师的价值因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当现实中教师没有了“传道”,却依旧“尊严”着,教育就走向了反教育。当学生见到教师不再是“老鼠见到猫”,时代所需要的基于师生地位平等的共创型师生关系才会出现。
三是教与育的乾坤大挪移。一些学校里教导多、教训多、训练多,唯独教育少。与教学相似,我们“教”得太多,“育”得太少!合道的教育应该是“多育少教”。
四是管与理的乾坤大挪移。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与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教育关系的改变相匹配,管理关系也必须调整,从管控型关系向民主型、共创型关系转型,或者说,从“管理”走向“理管”。
好课堂完善人格
余海龙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课堂革命”的提出抓住了当前我国教育的核心问题:好教师让人爱上教育,而好课堂让人成为人格完善的人。目前,在一些学校还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考核、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通病。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无从谈起实现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课堂革命”就是从教育实践的全局出发,抓住了破解当前教育困境的“牛鼻子”,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强有力的回应。
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课堂。“课堂革命”就是从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出发,彻底改变原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向课堂要效率。值得教育者思考的是,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师在讲,学生是否在听;教师在讲,学生是否在学;教师在讲,学生有没有跟上甚至超越教学进度……教育绝不是把教师知道的照搬照抄复制到学生的脑子里。“课堂革命”的重点,是要树立“学生是教育主体”的理念。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并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大学不应是课改旁观者
宋永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为什么提出“课堂革命”?第一,从全球化角度看,这是为了应对世界各国课堂改革浪潮提出的挑战。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指出:“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都在进行着‘宁静的革命’。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从以‘目标—达成—评价’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模式转向合作学习模式;学校不仅仅是儿童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所在,还是教师作为教学实践、专家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这种宁静的革命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各国的课堂正波澜壮阔地展开。实际上,欧美各国的课堂改革潮流更是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由此可见,“课堂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与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一些地方所固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明显落伍,不“革命”就没有出路。
第二,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课堂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决定着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全面提高中国的国民素质,我们必须向基础教育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但是,传统课堂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实现国家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
“课堂革命”是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的。所谓“课堂革命”,就是要“革”传统课堂的“命”,就是要打破满堂灌,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推动“课堂革命”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课改名校和课改示范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动、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变,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大学要积极参与其中。“课堂革命”不仅仅是中小学的事情,而且需要大学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密切配合。同时也要在大学掀起“课堂革命”,把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融入课堂,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推动、引领基础教育“课堂革命”的人才。只有这样,“课堂革命”才能贯穿于中国教育的整个过程,才能完成国家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
有理有据,多措并举
何聚厚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副主任
“课堂革命”是理念、模式和方法的系统改革,首先让教师从体力劳动者变成真正的脑力劳动者;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发展;借助“互联网 ”,以技术支撑实现课堂的优化。
“课堂革命”要遵循理念是导引,政策是保障,技术是支撑的原则;以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为核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既是目标也是具体的实践指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