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3日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周坚 杨勇平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摘 要】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思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蓝图,特别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开拓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彰显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求协同配合、系统集成,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路径方向。从国家层面来看,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新的阐释。教育既与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又是科技和人才的基础,直接影响着科技工作、人才工作的开展,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从高校自身来看,高校是集教育、科技、人才于一身的共同体,既是教育功能的承载者,也是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只有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高度,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共同体作用,深入推动改革创新,才能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切实担负起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坚持以系统观念推进协同创新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谋划,再次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三者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把各方资源和力量汇聚到协同创新上来,大力培养战略人才力量,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新时代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战略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本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路,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对教育、科技、人才这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更高要求,教育、科技、人才都要聚焦到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上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扎根中国大地,从具体国情出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好地以教育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日益交融的新趋向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不断加速衔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导向,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更加注重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坚持把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量,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重大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立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的贯通融合,更加注重发挥高等教育在培育高端人才、致力科技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创新创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变革;加速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高校在政策指引下,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聚焦“四个面向”,科技工作更加注重发挥教育、人才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教育、人才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上将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育、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加突出强调高校要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年来,高校获得67%的国家自然科学奖、72%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才工作更加注重培养造就创新拔尖人才和战略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瞄准国家需求,发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先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化工程硕博士教育改革,切实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培养急需的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各类人才,我国的人才类型、层次、结构不断优化。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强调评价重点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思维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面向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和一系列强国建设目标,立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应以“三位一体”战略思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在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以系统观念整体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制度和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厚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沃土。要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方略,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为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其将立足能源电力特色,“三位一体”构建学科专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战略新兴学科发展,构建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氢能等本硕博一体化学科链条,深入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培养造就大批支撑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基础,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立项建设。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化”水平,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等共引、共育、共用“高精尖缺”人才和各类高端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内在联系和核心聚力。教育、科技、人才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战略支撑,也要以共同的目标追求强化内在联系、汇聚发展合力。高等教育要坚持“四个服务”导向,将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着力点汇聚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来。科技创新要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发力,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模式、资源配置要转向有利于科技创新上来。人才工作要以国家战略部署为牵引,把重心放在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上,着力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一流人才。华北电力大学将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研攻关布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布局,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改革创新,在深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融通。要持续推动教育模式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同向聚合、协同发展。加快搭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践载体,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深度融合,有效整合行业资源、校内资源,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堵点。加大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以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推进校企联合科技攻关,推动学校内部科技创新与教学紧密结合,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支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学校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以数字技术与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和科研模式变革。华北电力大学将坚持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作为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围绕能源电力行业所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联盟等产教融合平台,深入推进“一企一策一平台”点对点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与特大型能源电力央企的实质性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师资培育,推进办学模式、科研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双提升,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周坚,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原载2023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王弘扬

 

分享到:
×

用户登录

网站地图